1111111111

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清苑县,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景区。主要景点有: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等。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建于1959年,当时隶属于冉庄村,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际任务的需要,纪念馆几度变更,2004年3月成立清苑县地道战遗址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暨清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为县委直属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纪念馆由聂荣臻元帅题写馆名。

  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于1991年建成,1997年重新布展,杨成武将军为展厅题写门匾,展厅内珍藏着大批革命文物,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段再现了当年情景。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3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锅台、石头堡、面柜等各种作战工事,并对冉庄抗日村公所、抗日武装委员会等进行了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地下完整保留着当年作战用的地道3000米,以及卡口、翻眼、囚笼、陷阱、地下兵工厂等地下作战设施。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采取"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进行灭绝人寰的"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仅在6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据点、炮楼1783处,修公路2万多千米,挖-沟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冀中人民展开了地道斗争。并继而成为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坚持敌后抗战,扩大抗日根据地,扭转战局的一种独特战斗方式。冉庄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巧妙地设计了各种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战方法,在普通的村庄,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誉为地道战模范村。聂荣臻元帅曾为此亲笔题词:"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长25公里。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还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连村地道;有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形成了村村相连,家家相通,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地道的出入口设计十分巧妙,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的修在靠墙根的地面,还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锅台、井口、面柜、织布机底下等处,伪装得与原建筑一模一样,使敌人很难发现。

  地道一般距地面2米,洞高约1米~1.5米,宽约0.8米~1米,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两种。地道设有照明灯和路标,建有储粮室、厨房、厕所和休息室。为了充分发挥地道的优势,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顶上修建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修建了地堡,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别在小庙、碾子、烧饼炉、柜台、墙角、墙根等处,修筑了工事、枪眼。所有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观望,又能射击和拉雷。冉庄地道战工事具有防破坏、防-、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的特点。

  冉庄地道战工事还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点,"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垒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

  冉庄村:冉庄村东距保衡路9公里,西距京港澳高速公路8公里,距107国道15公里,蠡野路(原张望路)东西横穿全境,旅游路南北穿越而过。该村交通便利,村内道路硬化率高达90%以上。 全村居民970户,人口3619人、党员115人,其中妇女党员11名,建国前老党员4名,该村耕地面积5331.6亩。行政村面积1800亩,其中遗址保护范围450亩。 中外战争史上闻名的……
  参考阅读:
  ·

相关地图: